研讀文獻:奚密〈解結構之道:德希達與莊子比較研究〉,收錄於鄭樹森《現象學與文學批評》,台北:三民書局,2004,頁183 – 215。
一、導言:莊子與德希達理論相通處
(1)反傳統、反家規的立場,對其所面對的傳統做出有力的批判。
(2)兩者之思想皆被誤認為是反叛性或否定性的,但在其反叛或否定表面之後卻是一股徹底自由與創造的精神。
(3)兩者的寫作風格皆是超常規且具有煽動性,如此的文字表現是思想發展之必要結果。
(4)兩者都極度關切語言本質的問題,包括:語言與意義的關係、語言與思想的關係及觀念形成因素與基本前提。
(5)兩者皆扮演播種者的重要地位 ,不僅在哲學上有卓越的貢獻,對文學理論與批評亦有深遠的影響。
(6)兩者均無意成立一學派或提倡一哲學理論。
二、德希達的「解結構」主義
(一)德希達與莊子各對其傳統思想提出挑戰,傳統思想的「共同因素」即觀念形成二分律,德希達以為西方的哲學從柏拉圖到黑格爾、自亞里思多德到海德格的悠久傳統,形成一單一系統,建立在「有即存在」的基本觀念上。「有即存在」與「無即不存在」是相對立的,整個西方哲學傳統及奠基在「存在」的種種意義上。德希達稱西方一貫的思想傳統為: 「存在的形上學」 ,他為文的主旨即在於攻擊並企圖推翻二分律形上學。
(二)在所有影響海德格的先進裡,尼采與海德格具有特殊地位,兩位哲學家均嘗試去掌握西方形上學的歷史,並在其思維過程中對語言與觀念問題(包括形上學加諸其上的限制)提供意見,承繼前述兩位對語言與思想的疑問,德希達指出從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開始,在有關語言的哲學論述裡總可以發現「言語」與「文字」二觀念的對立,而前者較後者優越,其原因在於聲音可以產生自我回響或「聽到自我說話」,給人一種直接顯現、自我存在的幻覺,而「語言」成了思想的當然象徵,象徵著思維之自省、意識之自覺自識、真理之卓然成立的存在與意義之自指;文字就成了次等「表徵之表徵」,是由物理的符號組成,文字來自思想,卻代表著和思想的距離,表現在說話者或聽者不存在的情況中,德希達的著作即針對此「言語中心」的形上學作一根本探討,對二分律觀念「階級」(「言語」與「文字」)進行批判。
(三)最足以表現德希達思想的文本之一是他對索緒爾的分析:
(1)索緒爾將語言定義為一個由約定俗成、非必然性的符號所組成的系統,其符號學理論提供了「結構主義」最重要的思想主幹。索緒爾將語言符號分成兩部份:「表象」(指聲音與形象)及「指象」(觀念或意義),其研究側重於語言符號「音」的方面,而認為字形是次要的,屬於「言語中心主義」。在論及符號之性質時,索緒爾強調一個符號之所以成立是由於它與語言系統裡其他的符號均不同之故,一個語言符號並不具有任何內在或本體之價值,它唯一的價值在於它與其他符號平行性、區分性的關係。語言系統(索緒爾稱為langue)是由「相對關係」分子(re-lational units)所組成的,這些分子不能獨立發生作用。德希達掌握索緒爾理論中的關鍵,將其涵義加以引申發揮,藉此批判索緒爾理論的前提「形上學言語中心主義」。
(2)索緒爾符號學理論的盲點:
1.一個表象的意義僅存在於和其他表象的差異程度,故單一「表象」只能無窮盡的指引一個表象,不可能作為做為「指象」(意義)的直接呈現。表象和指象的關係是純屬外加且非必然性,並非一體之兩面且其間必有距離。至於「指象」作用方式與「表象」相同,在於與其他「指象」間的差異區分。
2.若將索緒爾的符號學理論轉譯為形上學的觀念時反證了「表象」存在的可能性乃基於(其他表象或指象的)不存在,存在之所以存在是由於並有賴於其與「不存在」或「差異」的相對關係。
(3)德希達對索緒爾的批判:索緒爾採「言語中心」的立場,一方面視「言語」為語言學之當然研究目標而排斥文字,另一方面其符號分析卻與之矛盾而抵銷了前提。如果「文字」建立在「差異」(或「距離」、「不存在」)的原則上的話,證明了「言語」亦如是, 「存在形上學」所加諸「文字」的否定性特徵(即「差異」等觀念)同樣適用於「言語」本身。「言語」總已經是「文字」了。
(四)德希達的解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