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課程「問題與討論」部分以「演講心得與回饋」取代之。

研讀內容:陳德和〈老莊思想的環境倫理學論述〉

壹、前言

        道家傳統中之「以莊解老」的老莊思想,[1]它之將天地人我的存在和關係當成渾然一體,視宇宙萬有為一有機性的整全並且是均衡、和諧而不可分割者。基於以上之事實,本文乃特意彰顯老莊思想關於環境倫理學的可能論述,為老莊思想更開視域。

貳、解病去痛的治療論

      老莊思想基於「整全性的存在思維」,將宇宙看成天地人我有機性連結發展的自由場域,因而盛發著「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道理,其最重要的訴求莫過於肯定多元,包容異類,它之能尊重自然、保護生態也是出於這種主張。不過老莊思想擅長於「正言若反」的詭譎表達,因此其學問性格亦變得玄奧神奇,因此也引起頗多的爭論,尤其是不善其意者讀之,更將其形容得非常不堪。最常看到的誤解,不外乎認為:老莊思想之常講「道法自然」、講「虛靜無為」、講「復歸於樸」,這無異代表著一種反對文明進化而憧憬著原始洪荒生活的退步主義立場。

       不主張將老莊學說理解成為逃避責任的遺世主義,或是放棄努力的投降主義。此中最直接而簡單的理由,不外乎是老子莊子的文獻中既不乏安身立命,更具體提出體道證德的實踐啟示,作者認為無論老子的「致虛極,守靜篤」,或是莊子的心齋、坐忘、齊物、逍遙,無一不意味著生命的自覺和精神的煥發,所以實在很難將它和反文明、反歷史的退步主義相提並論。老莊思想將「自然」等同於「道」,所以當對「道」有感通時,就同時是對於「自然」的證成。然而,「道」在老子思想中,本是指著人生實踐的最高目的,亦即德行的最後依歸,「道」決定了存在,也給了價值,那麼「自然」也應當相同,其所嚮往的「自然」是一種高度精神表現所成就的人格境界。老莊思想並不是如一般所認為的頹廢萎靡、消極退卻,它之主張致虛守静無執無為其實都是針對著人類激烈偏頗、過當失控的思想行為而發言,老莊思想的真正用心究其實是在排除病態與誤執以救活生命、護持文明,其根本道理亦無非認為一切的病痛皆從有執而起,因此唯有去執去固方得免於莫須有的病痛。職是之故,作者乃形容老子的思想是「解病去痛的治療論」,並同意逕稱之為「治療學」。[2]

      老子治療學之主張消融我執的人生智慧,莊子亦能如實印可,像〈逍遙遊〉中之「至人無己」還有〈齊物論〉中之「吾喪我」都是直接的證明;又老子之由我執之消融以解構二元對立的緊張,莊子更是感同身受,如〈齊物論〉中莊子即對此做了深度地爬梳,他說:「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莊子這段話的意思是:因此聖人不會執迷於二元對立的立場、不會將自己限住在好惡取捨的岐路上,而是以無執的道心,觀照一切事物的存在而不起任何的得失計較。聖人公平地看待所有不相同的東西,他相信彼此不同的東西自有彼此不同的特色,亦自有不同的考量,但相互之間卻應尊重而不是排斥。他之所以能夠掌握到最高智慧和最高德行的關鍵,就在於他能化解對偶性的思考,這亦即是生命本身最徹底的淨化和清明。老莊思想莫不洋溢著「去中心化」的神采,然而他們卻未必只是為了顛覆破壞,真正屬於老莊思想的精神,應該是超越有執以成無執、超越有限以成無限之絕對自由與絕對開放的精神。

      總之,道家的老莊思想並非退步主義者的美麗遐思,而是一種具文化治療和人性治療之效果的治世良方,亦唯有將老莊思想以文化治療學或人性治療學的態度加以理解,才能將老莊環境思想予以合理之定位。若只是視之為退步主義的話,那它將無法真正安頓人與環境問題之衝突,且以此來解釋老莊思想,非但無法充分說明老莊作品之真實內容,也減殺了它在人類歷史中的重要性。

參、謙沖寬大的修養論

一、天機的開張

      老莊的思想的環境觀,意在將人類自認為是自然之主宰的偏見化除,以打開人類中心主義狹隘的視野,而代之以生命整體的考量,並決定人類發展的方向。唯有這樣才可能消除人和自然之間不必要的糾葛纒鬥,而讓雙方可以共生互利。老莊思想原來是生命的學問,它的時代課題是周文疲弊、民不聊生,所提案的救世主張則無非是要懂得謙遜、懂得尊重對方、懂得接受不同的意見,如今將這種意思轉換到環境倫理的印證上,就變成:人們應該清除過去那種「人為萬物之靈」的驕縱,以及「萬物皆我所用」的狂妄,而試著放下自己的身段,平等開放地與天地萬物和諧共處。

二、人事的鬆綁

      老子認為,道乃是以其自然無為,方能成就天地萬物之自生自化、和諧發展。人若應當法道而行,則理當法道之自然無為,亦即是不要以人為干預自然之發展,破壞萬有成長之生機。天地之所以可長可久,固然是因為依賴「道」來實現,然而「道」之做為天地萬物的存在依據它其實不是像基督宗教裏的上帝那樣,能夠無中生有地創造出天地萬物,相對地,「道」是以尊重天地萬物的存在資格與存在價值來保住天地萬物,它大公無私地給出無限寬廣的成長空間,讓天地萬物在不受任何的威脅操控下,自由地活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三、整體的實現

     老莊思想向來肯定天地人我的共生共榮、相容無礙,它從不認為人與自然是主從的關係或對立的兩方,老莊思想且將這種和諧統一的共生結構,當做存在的真象,並強調能夠支持維護這種真象於不墜者就是最高的道德。老莊思想如是之有機的宇宙觀,若當它是一種不亞於西方專業論述的環境哲學,其實一點也不為過。老莊思想的環境哲學當然和老子的「道」概念有著絕對的關聯。蓋老子認為,天地間的一切萬物無不接受「道」之遍潤而生長化育,「道」無私無偏亦無限無定,合乎「道」的境界即是無一法之可去、無一法之相敵的境界,因此,人與自然的關係應該是追求整體的和諧,人絕對沒有理由只為了單方面的利益,就為所欲為、不知節制的侵犯大自然。

肆、虛靜自然的實踐論

      莊子思想落實到環境倫理來講,可以有三個意義:一是尊重自然生態的完整;二是維持多元物種的生存;三是抑制地球資源的浪費:

一、尊重自然生態的完整

      莊子在〈應帝王〉曾經說過:「順物之自然而無容私焉。」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應當尊重任何事物的自有本色,千萬不可妄加干預或強制對方服從自己。」不過如果站在環境保護的立場,而將它再引伸為:「應當尊重萬物賴以生存的大自然,而不容許自己自私自利地破壞它」,相信莊子看了之後還是可以接受才對。像莊子這種「順物之自然」的理念,其實就是老子「我無為而民自化」的相同體認,它們也一致地表示對於完整之自然生態的尊重與關懷。

      老莊思想中的「順物自然」或「無為自化」,它直接要告訴的是:唯因應隨順於天地萬物的多元與自主,並以之保證一切的存在物都能無障無礙地成長發、完成自己。老莊思想的這種觀念,無異是應有之環保心靈的最佳寫照,亦即基於此義,所以《莊子‧知北遊》中會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

      莊子之以順物、無為來保證天地萬物的存在,當然也慧命相續地充分體現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存在原理,兩者並同樣期待著人與天地物我之間的整體和諧。莊子將天地萬物及其彼此之間的互依關係,理解成為「共生性的總體」,並視任何一物皆為此共生性總體中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此一共生性總體亦即「道」的本然,對於「道」的體貼與證成,其實也就是在於努力維持這個共生性總體的完整。又莊子他在〈齊物論〉中曾說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亦說:「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桅憰怪,道通為一。」凡此亦無一不是在舉證天地萬物所互成的「共生性的總體」

      此外在「共生性的總體」的內涵中,物與物之間固然都會有懸殊和差異,但是它們的出入往來卻是連結的而不是斷裂的,不僅如此,就以同一樣物類的成與壞或隱與顯來說,其互補遞變的歷程也是持續不可斷絕者。總之,所謂「共生性的總體」乃是一有機性的存在,其生機是源源不絕、可大可久的。

      同時就莊子而言,人既然是有機宇宙中的存在,那麼人就只是萬物之一而不為萬物之靈,所以〈秋水〉即謂:「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且莊子之肯定整體和諧的理想,那麼亦必然求要能真切地實踐此理想,若其實踐之道則有如〈在宥〉說的:「汝徒處無為,而物自化。墮爾形體,吐爾聰明,倫與物忘,大同乎涬溟。解心釋神,莫然無魂。萬物云云,各復其根,各復其根而不知。渾渾沌沌,終身不離。若彼知之,乃是離之。無問其名,無窺其情,物固自生。」質言之,還是「順物自然」、「無為自化」。

二、維持多元物種的生存

        在莊子整體和諧的宇宙觀下,所該有的環保覺悟除了應當肯定「順物自然,無為自化」的必要之外,同時在主觀上要有「齊同萬物,道通為一」的開放心靈。「齊同萬物」是指平等的承認一切千差萬別的事物都有其受尊重的地位和價值;「道通為一」則是將一切的千差萬別全部渾融於大道之中而泯除其千差萬別。「齊物平等」、「道通為一」並非否定實然的差異性而是成就應然的公正性,究其實二者乃是意味著主體精神境界的揚昇或飛躍,若針對環境思維而言,這種精神境界的重要頁獻,就在於維持多元物種的生存。

        莊子認為天下的意見既然是相對而多元,那麼在主觀上就應當容忍這些差異並公平看待之,換句話說不能因為個人的好惡而妄生分別之心,理由是主觀的好惡分別無非都是一種偏執,所以他在〈齊物論〉說:「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是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亦因是也。」這就是尊重差異的表現;又尊重差異即表示承認萬物皆有其「內在價值」以致不容的糟蹋和岐視。

      依莊子來說,對於差異的尊重原是最難能可貴的要求,它的有效實現則在於徹底消解我執,基於此義,所以莊子書中不惜多費筆墨來敘述去執去礙的必要性,像他在〈秋水〉中即告訴應該學會從不同的觀點來看待相同的事物,藉以體會各種不同的意見其實都有它們的根據。依莊子,萬物皆有其自身的價值,此內在的價值並非來自於人為的觀點,而是因其本然即存在。因此應放開心胸而承認萬物皆有其存在的目的和意義,並接受物與物之間的差異。

        綜合以上之所述,可知「齊同萬物,道通為一」乃是在統一中承認個別、從個別中完成統一的一種人生智慧,對照於環境倫理而言,它一則強調生態體系之完整的重要,同時也顧及到單一物種的生存照顧,另外更應思考到本位主義的化除。

三、抑制地球資源的浪費 

        莊子認為一個理想的生存環境乃必須同時兼具無欲素樸的人文環境和整體和諧的自然環境,易言之,莊子強調人必須無知無欲、不離其德才能體合大道進而與萬物和諧共處。其實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原是彼此牽連而互為因果的,但從「人是有擔當能自覺的存在者」這個立場來看,凡自然環境的遭受破壞及其失衡,都必須承認這都是人謀不臧的緣故,所以對於生態環境的修補與維護,乃是責無旁貸者;就此而論,人類有必要針對生態環境的癥結,勇於面對自我並提出反省和批判。

        事實上,莊子曾就人類自身的迷執與盲昧所產生的困阨感到深沉的悲歎,例如他在〈齊物論〉中說:「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莊子已然發現,人的欲望一旦不知節制並且一味地向外追逐而不知歸返,到頭來不只將會破壞了人和天地萬物之間的和諧關係,自己亦不免換得一身的疲憊困頓而虛度一生。同時對於世人的痴迷狂妄而感受到的傷感和不忍,那麼「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寶貴教訓,亦當是他對於世人的期待和要求,所以他在〈德充符〉中即說:「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伍、結論

        在老莊思想的原始文獻中並非就具足了當代環境哲學和環境倫理學的積極陳述,然而也不能不承認,化解人為的造作、開顯萬有的生機、營造天地人我的共同和諧,像這些見解和努力一向就屬於老莊思想「無」的智慧之最大本色。老莊一再地提出「無」或「去」,目的就是要化掉、消解掉種種的執著和堅持,它的立場就是接受所有的立場,它的中心就是以一切為中心,它的主義就是無任何主義。如實地回到老莊思想本身來看,它面對生態環境的最基本態度就在於使一切的生命都有充分發展、自由成長的保證。

 


[1] 道家傳統中除了老莊思想外,還包括黃老和道教等等,若本文則僅以老莊思想為例以做論述,且作者向來主張,所謂「老莊」實是「以莊解老」,亦即認為莊子乃是特以人心之嚮往、人性之安頓為議題而詮釋老子其人其書之思想者。

[2] 關於道家老莊的治療學性格,另請參見作者之〈當弗朗克遇上老子──意義的治療與作用的保存〉,《鵝湖月刊》第384期,20076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hale1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