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讀文獻:

楊儒賓:〈卮言論:莊子論如何使用語言表達思想〉,《漢學研究》第十卷第二期,臺北市:漢學研究資料及服務中心,1992.12,頁123 - 157

問題意識:

莊子對於語言的反省-言者甚多
莊子論「如何使用語言表達思想」-並未顯題化

一、「如何透過語言表達思想」問題的形成

(一)《莊子》的基本關懷(思想表達什麼)-理想人格

1.真人、至人、神人、聖人
2.體道者,對世界有一全體性的領悟

(二)《莊子》書中的三種實在 (楊儒賓先生對於《莊子》「道」的歸納,請與總結部份相互對讀)

1.終極實在:超越時空、雜多、變化的最終實體。
〈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的重點不在於此種境界,此種境界沒有「如何呈現語言」的問題。
2.氣化實在:落於時空,但主、客都融在一種前結構的一氣之化的流行中。
〈秋水〉:「通天地一氣耳。」
(1)氣是物根本的構成因素,他遍於一切,既是所謂的物質之終極本源,也是構成感官認識作用的根本要素。
(2)在感官尚未凸顯其功能時,人即處於「虛」的狀態,是一種未自覺的氣的流行狀態;世界尚未被攝取成貌相聲色前,是一種未經減損的氣的流行狀態。
(3)在一氣的流行狀態中,心物無別,彼此無別。
(4)人可以活在一種化而無分、與世同在的具體和諧。在這具體和諧之中,人與世界泯然無分。這是人存在的本然狀態,這這狀態中,也沒有「如何呈現語言」的問題
3.曲成實在:有時空、雜多、變化的人文世界。
莊子關注的焦點:如何在多雜的世界中,仍能體證一種整全的意義。
體道者同時具足的兩個層面:領悟絕對與成全相對。
「兩行」-生命能跳出相對世界之外,又能使相對世界的雙方都各得其所。

(三)《莊子》對語言的反省

解構的立場-有立場、有觀點、人類中心的反省

1.語言意義的不確定-不理想的溝通工具。
2.語言世界的相對性-以彼勝此是矛盾的。
3.語言是靜態的-無法笑而正確的描述流變的動態世界。
「如何透過語言表達思想」就莊子而言,就是如何透過語言表達體道者的境界,即如何溝通超越與現象兩層,而不受語言表達的限制。

二、卮言

有語言長處,無其短處,且適合體道之士使用的語言。
三言以卮言為核心。
〈寓言〉:「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窮年。」

(一)字義-渾圓之言。

本意為圓酒器,象徵渾圓無際,不可端倪之言。
根源於《老子‧十一章》:「埏殖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夫卮器,滿則傾,空則仰,隨物而變,非執一守故者也。施之於言,而隨人從變,己無常主者也。」(郭象注)

(二) 《莊子》其他渾圓的象徵

1.陶甕( 〈天地〉漢陰丈人 )、天鈞-崔譔注:「鈞,陶鈞也。」、道樞-以門戶的樞紐象徵道的圓形運轉、環中、車輪( 〈天道〉桓公、輪扁問答 )、鏡、摶而飛、渾沌-渾圓無面目
2.共同特色
(1)具有不變的核心,而核心落於中央-無、自然
(2)超越相對,又成全相對
(3)能隨時與物變化

(三)內涵

1.道的語言化,也是聖人的語言
2.最高人格在世界中溝通時的存在模式,至人溝通的一種境界語言。
「言無言,終身言,未嘗言;終身不言,未嘗不言。 」(〈寓言〉)

三、卮言的進一步考察

(一)表達情意的最佳語言-卮言

1.語言的功能在於表情達意,能把情意表達最清楚的就是最好的語言。表達方式可以是多元的,卮言的運用包括「言」與「默」兩層。
2.卮言能溝通「可以言論」、「可以意致」、「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的三層次。
3.卮言運用的例子
我知之濠上。( 〈秋水〉 )
相視而笑,莫逆於心的子祀等人。 ( 〈大宗師〉 )

(二)卮言、寓言、重言的關係

1.《莊子》一書都是卮言,寓言、重言只是卮言的兩種變形而已。
2.寓言(假託事物以申明道理)、重言(引用古今聖賢權威使人看重的語言)都是關乎語言技巧,卮言則是至人表達的最基源模式。

(三)卮言、寓言、重言的文字風格

《莊子‧天下》:「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不以觭見之也。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以巵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其書雖瓌瑋而連犿旡傷也。其辭雖參差而諔詭可觀。」

1.謬悠之說-虛遠不實;參差(虛實不定);諔詭(滑稽)
2.荒唐之言-廣大無邊;瓌瑋(宏大雄偉)
3.無端涯之辭-無涯無緒之談;連犿(宛轉,與物相從不違)

(四)卮言與滑稽

1.滑稽的意義
圓轉之物 ( 姜亮夫《楚辭通故》)、狂妄之言 ( 《莊子‧齊物論》)、亂同異 ( 司馬貞《史記索引》)
2.諔詭就是滑稽 ( 成玄英《疏》)
3.滑稽是卮言的表現
「齊諧者,志怪者也。」 ( 〈逍遙遊〉 )
「予嘗為女妄言之,女以妄聽之。」 ( 〈齊物論〉 )

四、莊子如何運用卮言

(一)莊子對於神話題材的運用

1.渾沌寓言改編自《山海經》
2.〈逍遙遊〉的神話-鯤鵬、姑射仙人、列子御風

(二)自我遮撥的語言-詭辭為用
「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與女,皆夢也;予謂女夢,亦夢也。是其言也,其名為弔詭。」 (〈齊物論〉)

(三)文體

1.非邏輯性結構
2.詩意的文字
(1)內容體現了文字
(2)文字相互指涉、相互照明。
(3)其思想反思而進,始終糾結,首尾相一。

五、結論

 (一)  三種實在及其語言模式

1.三種實在的分別
2.三種實在的雙迴向滲透

(二)卮言的意義

1.體道之言-渾圓之言、道的語言化
2.具備的條件
(1)有不變的中心-道
(2)不斷轉化-參與一氣之化的流行
(3)超越兩邊而又能成全兩邊-能曲成具體的人間事物,完成特定時空下的特定行為
3.卮言是最佳的溝通方式
(1)消融無言,以成就最圓融的表達。
(2)吸收非語言的成份,與大道同體而生。

(三)卮言的進一步考察

1.寓言、重言、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涯之辭都是卮言的某些面相。
(1)卮言是至人表現、溝通時的模式,與至人存在的層次同高。
(2)寓言、重言是語言技巧的事;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涯之辭都是卮言的風格。
2.卮言與滑稽
(1)荀子「滑稽亂俗」的批評,指出莊子語言的的用心與功能。
(2)經由瓦解世俗語言、世俗知覺體系、世俗價值以後,語言、人與世界才能同時開顯,重入環中。

(四)莊子對卮言的運用

1.道與言的幾層關係
(1)道與言對反
(2)言說的溝通要囊括非言說的溝通
(3)就莊子最關懷的「在此世界內展現的圓融之道」而言,道與語言不是對反,而是彼此需要。
2.神話
3.自我遮撥的消融語言
4.利用總論、分論的參差格局,造成文章的書寫去因果順序、去單元化的效果。

  (五) 莊子對「語言如何表達思想」的思考

1.如何利用語言表情達意的功能,又不陷入偏執的陷阱。
2.卮言
語言化的道、包涵言默兩面、圓轉日出、永不停歇。

【問題與討論】讀完楊儒賓先生的論文之後,想必同學們對莊子如何運用語言來表達其思想有一定的瞭解,本週的問題如下:《莊子‧天下》:「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不以觭見之也。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莊子表達其思想主要透過寓言、卮言、重言三種,請同學從《莊子》中舉出一例說明,舉例說明時至少須包含以下內容:   (一) 需附上《莊子》原文並作簡單詮釋    (二) 需分判所舉例證屬於寓言、卮言還是重言?   (三) 需說明所舉例證表達出莊子怎樣的思想觀點    (四) 其他想補充的內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hale1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