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思想的特質-生命的學問

(一)以生命為主體的關注: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第3章)

(二)重實踐:
「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論語‧學而》第7章)

二、儒道思想簡述 

 

核心思想修養方式追求境界
儒家集義聖人
道家自然集虛真人

  

 *  儒道的幾點簡別
  1.   剛健與柔弱
  2.   有為與無為
  3.   以德報德與以德報怨

 


三、道家思想的先驅

(ㄧ)論語中的隱者

1.晨門評孔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憲問>第41章)
2.荷蕢者聞孔子擊磬有感:「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憲問>第41章)
3.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微子>第5章)
4.長沮、桀溺評孔子:「是知津矣。」、「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孔子的回應:「鳥獸不可以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微子>第6章)
5. 荷蓧丈人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  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微子>第7章)

(二)楊朱

1.為我貴己
「楊子取為我,拔ㄧ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孟子‧盡心》上)

2.保全本性
「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楊子之所立也。」(《淮南子‧氾論訓》)  
「今有人於此,義不入危城,不處軍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之一毛。」(《韓非子‧顯學》)

3.無君  
「楊子為我,是無君也。」(《孟子‧滕文公》上)

四、老子-道家思想的成熟

(ㄧ)其人其書

1.老聃,楚國人,較孔子年長,曾任周守藏室之史。
2.《老子》是老聃的作品,弟子和後學加以編輯潤飾而成,最晚不會晚於戰國初年。

(二)思想簡介

1.道

(1)萬物的根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二十五章)

(2)無名無形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十四章)
(3)道生萬物  

「道生ㄧ,ㄧ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四十二章)

(4)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2.無

(1)無為

a.針對周文疲弊-有為
b.超越有為

(2)無和有-道的雙重性
(3)為道日損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四十八章)

3.虛靜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十六章)

4.絕聖棄智-作用的保存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十八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十九章)

5.柔弱處下-「上善若水」(八章)、「柔弱者生之徒」。」(七十六章)

五、道家思想之評價

《莊子.天下》 老子、關尹: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

《莊子.天下》 莊子: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司馬談〈論六家要旨〉:「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hale1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