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其人其書

ㄧ、莊子的生平

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闚,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虚>、<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汚我,我寧遊戲汚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記‧老莊申韓列傳》

(ㄧ)籍貫

《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莊子者,蒙人也,名周。」

(1) 莊子,名周。
(2) 字子休(小說家),ㄧ說子沐(王樹榮),就是孟子所稱的子莫。
(3) 籍貫-蒙城(今河南商邱縣南)。

1.宋國人-兩漢。如劉向《別錄》(司馬貞索隱引)、班固《漢書‧藝文志》、張衡<髑髏賦>、高誘注《呂氏春秋‧必 己》、《淮南子‧脩務訓》。 又,<列禦寇>:「宋人有曹商者,為宋王使秦……反於宋,見莊子。」

2.梁(魏)國人-唐。如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隋書‧經籍志》。
※實際上,戰國的宋國在漢代屬梁,稱莊子是宋國人或梁國人其實意思一樣,只是根據不同時代稱謂而已。

圖表1:戰國時代地區
圖片1.png

(二)生卒年

《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52年,B.C.370-319)、齊宣王(19年,B.C.342-324)同時。」
(1) 與孟子同時,戰國中晚期。
(2) 馬敘倫<莊子年表>B.C.369-286。

圖表2:關於莊子生卒年的各家說法
圖片3.jpg 圖片2.jpg

(三)莊子的際遇和生命情調

(1) 安貧

1.困窘織屨

宋人有曹商者,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車數乘;王說之,益車百乘。反於宋,見莊子曰:「夫處窮閭阨巷,困窘織屨, 槁項黃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萬乘之主而從車百乘者,商之所長也。」莊子曰:「秦王有病召醫,破癰潰痤者得車一 乘,舐痔者得車五乘,所治愈下,得車愈多。子豈治其痔邪,何得車之多也?子行矣。」(<列禦寇>)

2.貸粟監河侯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外物>)

3.貧困與狼狽

莊子衣大布而補之,正緳係履而過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憊也?」莊子曰:「貧也,非憊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憊也;衣敝履穿,貧也,非憊也;此所謂非遭時也。王獨不見夫騰猿乎?其得柟梓豫章也,攬蔓其枝而王長其間,雖羿、逄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閒也,危行側視,振動悼慄;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今處昏上亂相之閒,而欲無憊,奚可得邪?此比干見剖心徵也夫」(<山木>)

(2) 不願為官

1.楚威王聘相

a.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竟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秋水>)

b.或聘於莊子。莊子應其使曰:「子見夫犧牛乎?衣以文繡,食以芻叔,及其牽而入於太廟,雖欲為孤犢,其可得乎!」(<列禦寇>)

2.烏鴉與腐鼠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嚇我邪?」(<秋水>)

(3) 無情-其實是至情,性情中人。

1.鼓盆而歌

莊子妻死,惠子弔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也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閒,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夏秋冬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至樂>)

2.所謂無情

惠子謂莊子曰:「人故無情乎?」莊子曰:「然。」惠子曰:「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惠子曰:「既謂之人,惡得無情?」莊子曰:「是非無所謂情也,吾所謂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無以好惡內傷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勞乎子之精,倚樹而吟,據槁梧而瞑。天選子之形,子以堅白鳴!」(<德充符>)

(4) 與惠施的交往

※ 惠施,宋國人,稍長於莊子。是戰國名家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要是「合同異」,即主張從絕對同ㄧ的觀點看事物。可與<齊物論>參看。文獻見<天下篇>。

1.有情無情(參上)

2.有用無用

a.惠子謂莊子曰:「魏王遺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已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爲其無用而掊之。」莊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呉王。越有難,呉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列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逍遙遊>)

b.惠子為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曰:「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後敖者;東西跳梁,不辟高下;中於機辟,死於罔罟。今夫犛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徬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遙遊>)

c.惠子謂莊子曰:「子言無用。」莊子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無用。」莊子曰:「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外物>)

3.濠梁之辯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也;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女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秋水>)

4.苦無對手-<徐无鬼>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斲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斲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徐無鬼>)

(5) 師生互動

1.論處世-處乎材與不材之間。(<山木> )

2.論守真-物固相累,二類相召。(<山木> )

3.論死生。(<列禦寇> )

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莊子曰:「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齎送。吾葬具豈不備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烏鳶之食夫子也。」莊子曰:「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列禦寇>)

二、莊子書的考證

(ㄧ)郭象以前流傳的注本

(1)《漢書‧藝文志》著錄52篇,包括內篇7、外篇28、雜篇14、解說3。據《經典釋文‧序錄》說是淮南王的門客所編定。晉司馬彪及孟氏都曾作注。

(2) 崔譔注10卷27篇:內篇7、外篇20。

(3) 向秀注26篇(一作27篇,一作28篇)。

(二)郭象注本

《經典釋文‧序錄》:「《漢書‧藝文志》:「《莊子》五十二篇」即司馬彪、孟氏所注是也。言多詭誕,或似《山海經》,或類《占夢書》。故注者以意取之。」 又,《經典釋文‧序錄》引郭象之言:「一曲之才,妄竄奇說,若《閼弈》、《意修》之首,《危言》、《游凫》、《子胥》之篇,凡諸巧雜,十分有三。」

(1) 篇數-10卷33篇:內篇7、外篇15、雜篇11。

1.《晉書‧經籍志》稱三十卷目一卷。唐成玄英《莊子疏‧序》則稱30篇。

2.33篇,又分為內、外、雜篇是郭象的刪節本。(分為內、外、雜非創自郭象。)
成玄英《莊子注疏‧序》: 「內則談於理本,外則語其事迹。事雖彰著,非理不通;禮既幽微,非事莫屬。欲先明妙理,故前標內篇。內篇理深,故每於文外別立題目,<逍遙>、<齊物>之類是也。自外篇以去,則取篇首二字為其題目,<騈拇>、<馬蹄>之類是也。」 「內篇明於理本,外篇語其事迹,雜篇雜明於理事。內篇雖明理本,不無事迹;外篇雖明事迹,甚有妙理,但立教分篇,據多論耳。」

(2) 作者與內容

宋朝以前,學者大體相信《莊子》三十三篇都是莊周作品。北宋東坡首先懷疑<漁父>、<盜跖>、<說劍>、<讓王>等四篇,今日學者多認為內七篇是莊子自著,外雜篇則為莊子後學,內容是針對內篇的解釋與發揮。

(3) 外雜篇的內容分析

1.劉笑敢分析《莊子》外雜篇的內容有三:述莊派-發揮內篇思想,如<至樂>、<寓言>、 黃老派-融合儒家、法家思想,如<天道>、<刻意>、無君派-批判仁義,如<駢拇>、<讓王>

2.內篇-莊子:在漢代就已經確定。七篇的思想宏大且一貫,文字又汪洋詭譎,非莊子不能出。

清.林雲銘《莊子因》: <逍遙遊>言人心多扭於小成,而貴於大;<齊物論>言人心多泥於己見,而貴於虛;<養生主>言人心多役於外應,而貴於順;<人間世>則入世之法;<德充符>則出世之法;<大宗師>則內而可聖;<應帝王>則外而可王。此七篇分著之義也。然人心惟大故能虛, 惟虛故能順,入世而後出世,內聖而後外王,此又內七篇相同之理也。

3.外篇-莊子後學的集體創作。思想史上是莊子學說的繼承,在學術史上是莊子至淮南子之間的道家文獻。

4.雜篇-

a.庚桑椘-拼湊內篇文字以成文,全文結構上以老子為主體,是老子學派的作品。
b.徐无鬼、則陽、外物、寓言、列禦寇-後人綴輯而成,其中<寓言>首段為莊子手筆。
c.讓王、盜跖、說劍、漁父-蓋為戰國末年莊子後學之徒所作,由漢人綴輯而成。

5.〈天下〉

a.《莊子》全書的後序-梁啟超、錢穆。
b.莊子後學-戴君仁、勞思光。

圖表3:《莊子》全書架構
圖片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hale1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